再接再厉 迎难而上
奋力做好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在2006年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程 艺
(二○○六年四月十二日)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我省高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工作,表彰2005年先进集体,分析研究当前形势,科学谋划“十一五”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思路和措施,全面部署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下面,我代表教育厅讲三点意见。
一、“十五”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共培养了36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省教育厅和高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毕业生数量年均增长35%的情况下,保持了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增长,2004年起连续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毕业生充分就业。更为重要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崭新就业制度确立起来了。取得这样的成绩,对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中部省份来说是非常不易的。国务院部际联席会议,尤其是教育部对我省工作多次给予充分肯定。
“十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在以下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一)就业工作领导体制基本健全
我省建立了与就业工作市场化相适应的高校和省、市、县三级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体制, 初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省市县三级政府都成立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政府主管领导任主任。各高校全部成立了由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建立了校、院(系)两级一把手抓就业的领导体制。
(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十五”期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支持性、鼓励性政策,我省组织、人事、教育、劳动、团省委等部门相互配合,先后出台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高校也制定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性、支持性政策,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策体系。
(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基本达到教育部确定的标准。截止2005年底,我省各高校全部成立就业指导服务机构;93%的高校按不低于学费总额1%划拨就业工作专项经费;92%的高校按不低于1:500配备专职就业工作人员;83%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必修课;高校均建立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网,40%的高校建立了网上远程面试系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条件得到了普遍改善,就业指导的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四)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逐渐成为共识,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转移。仅2005年,我省各高校就停招了85个专业,新设了市场紧缺的376个专业,学科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大批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实施了双证书制度、“订单式”培养制度、顶岗实习制度。
(五)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取得进展
近年来,我省有关部门着力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渠道,省委组织部牵头开展了选拔优秀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省人事厅牵头开展了招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省卫生厅牵头开展了招募高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团省委牵头实施了服务安徽基层计划等。这些工作为进一步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奠定了基础。
(六)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
“十五”期间,省教育厅积极探索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在教育厅、高校两个层面上建立了一把手抓就业制度、就业工作评估制度、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就业与招生挂钩制度、督查帮扶制度和奖惩激励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各项工作的落实。
几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生机,年年都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2005年除我们今天表彰的18个先进集体外,还有许多院校,如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淮北煤师院、中医学院、阜阳师院、安庆师院、建工学院、合肥学院、科技学院、皖西学院、淮南师院、滁州学院、安徽医专、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三联职业技术学院、文达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也都有各自的特色做法。在此,我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18个先进集体表示祝贺;向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鼎力支持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向真抓实干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地方政府和高校、向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富有成效的工作,虽然为今后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压力更加巨大,任务将更加繁重。一是毕业生数量仍持续增加,2010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25万人,整个“十一五”期间总量突破100万。二是人才培养结构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是毕业生就业工作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健全制度、落实政策、贯通市场、加强指导以及拓宽基层就业渠道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我省“十一五”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2006年就业工作目标
“十一五”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千方百计扩大毕业生就业,把解决就业与促进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政府调控与市场导向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持续、稳定、健康和均衡发展,为奋力崛起、构建和谐安徽作出新的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优化环境,完善就业配套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拓展就业空间,为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打开更加宽广的渠道;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和服务,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是: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保持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努力实现毕业生就业人数稳定增长,力争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人数明显增加,毕业生就业结构更趋合理。200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18号文件精神,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我省基层就业。二是狠抓新办院校、新办专业和弱势群体毕业生就业,继续推动就业工作均衡发展。
三、迎难而上,做好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2006年我省高校毕业生15.2万人,比2005年增加3.3万,增幅27.7%。由于省内就业空间增长缓慢,省外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任务仍然十分繁重。2006年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开拓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大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我省贯彻中办18号文件的实施意见即将出台。主要是通过政策拉动、引导项目启动、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等,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除我省已经开展的几个引导项目外,今年,省有关部门还将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行动计划”等项目。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同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志愿者服务期间的跟踪服务工作。
二是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一把手工程”的着力点主要有三:一要通过就业导向功能,高度重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设置的调整;二要在巩固已有市场份额基础上,大力开辟就业新空间;三要注重整合校内资源,调动各方面力量,形成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
三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本科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快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必须面向市场、围绕就业办学,专业设置、课程教材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要把“双证书”制度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的硬任务和教学的基本要求,努力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加强就业指导,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同志充实到就业指导队伍中,加速实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要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要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积极开发就业指导教材,促进就业指导学科建设。
各地、各高校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关心有困难毕业生的就业,采取有效措施,对这部分毕业生进行重点指导、重点帮扶。
五是重视就业信息网建设。要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就业市场体系,始终把安全和效果放在第一位。要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和服务方面狠下工夫,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网上招聘活动。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的就业信息网要在为毕业生服务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为用人单位提供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服务。
要强化校园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主体地位,支持区域性、行业性、高校间各类协作市场和常设市场建设,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相互贯通、资源共享。
六是加强毕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通过各种媒体和教育途径宣传党和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关心重视情况,宣传国家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宣传扎根基层、创业成才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要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毕业教育密切联系起来。当前,特别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求职过程的安全教育。要把思想教育、毕业教育与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帮助毕业生排忧解难。
七是进一步做好就业状况统计分析工作,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服务。要加强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把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学校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在就业率统计上,严禁弄虚作假,要发现一例,追究一例,并实施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希望学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统计和上报毕业生就业率。
八是健全就业工作激励机制。教育厅继续坚持和完善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制度,进一步把教育部“18挂钩”的要求落到实处,对就业率低的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规模,就业率连续下降的学校和专业要减少其招生计划。今年底还将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
同志们,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再接再厉,迎难而上,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任务,奋力开创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