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学院:创新教学模式为市场提供应用型人才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2-16浏览次数:308

  据安徽省教育厅统计,截至8月30日,合肥学院2009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17%,实现连续3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在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这对于一所办学仅有20年、升本才7年的地方高校来说,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市场需要的是包子,我们送出的就不能是面包。”合肥学院院长蔡敬民解释说,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建本科院校想破解就业难题必须走应用型之路。

  合肥学院曾经作过一次调查发现,农村来的学生一般都是由班主任帮他们选择专业,城里学生则很多由父母帮助选择专业。不少学生根本搞不清这个专业将来要干什么,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提不起来,所以学习动力不足。为此,合肥学院首先开设了20个学时的专业导论课,安排各系知名教授主讲,并聘请业界知名人士客串讲解这个专业将来主要学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学,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更好地规划4年的学习生涯。在此基础上,实行九学期制改革,即在大学二年级暑期前后增加10至12周的小学期――认知性实践学期。在这个小学期里,让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感受职业要求,在课程选修结构上更加贴近实际。学校也可以根据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对今后课程设置作出调整和补充。企业也能较早地跟踪观察这批学生,有利于挑选到认同、忠诚企业的优秀人才。

  该校旅游系2005级学生韩俊说:“经过在上海一家五星级酒店的认知实习,我深刻认识到英语对于本专业的重要性,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需要‘恶补’。”该校的一项统计显示,2005年,全校报考英语六级的学生只有1809人,经过连年攀升,到2008年,报考六级英语的学生达7056人。

  该校生物与环境工程系2005级学生张秋菊经过认知实习后坦言,眼高手低是大学生客观存在的事实,“很庆幸,提早进行的实习让我认识到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年代,沉下心做事,抱着扎实学习的态度,树立客观的目标,才能使自己最终实现理想。”

  在考试制度上,合肥学院进行了大胆改革,把末端监控转变为过程监控,改变过去在课程结束时“一考定成绩”的做法,实施“N+2”考试制度。“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N大于等于3,占总成绩的50%,N可以是小论文、小测验,可以是小综述,也可以是团队调研报告,由主讲教师确定。“2”中的“1”是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另一个“1”是读书笔记,占总成绩的10%。通过这项改革,促进了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学会延伸思考及运用知识点;在团队调研中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