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应用型高教研讨会聚焦校企合作 新华社2015年11月14日

发布者:中德合作发布时间:2015-11-16浏览次数:995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中德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两国总理10月底共同参观中德合作共建的合肥学院,为两国开展应用型高教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在这一背景下,第八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12日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奥斯纳布吕市举行,研讨的中心话题是校企协同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本届研讨会中方主席、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600多所中国地方高校正在经历应用型转型发展。转型一个重要目标是加强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其中创新驱动非常重要。这届研讨会的交流重在借鉴德国地方应用型高校和当地企业通过人才培养和创新合作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使中方学校更好地理解地方高校的使命,特别是转型发展以后,学校如何在内涵建设、在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方面怎么走。  

 

据参加研讨会的德方高校负责人介绍,近几十年来因为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德国各地的应用科学大学、职业学院等应用型高校取得较快发展。这些高校提供的一种越来越受欢迎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的“双元制”教学。

 

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不同,德国应用型高校提供的“双元制”教学是高等教育,毕业生取得本科学位乃至硕士学位。与普通高教相比,“双元制”高教独特之处在于其教学内容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半是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一半是在签约企业进行内容配套的培训,而且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交叉进行,学生毕业论文也在企业完成。

 

德国“双元制”高教的好处是学生可以同时获得高校学位和职业培训证书,在高校就读时很早就能获得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参加企业培训还可以得到培训工资,毕业后大多数会被相关企业留用。

与此同时,德国各地之所以有越来越多企业愿意参加“双元制”高教这种校企合作,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让企业提前选拨和锁定人才。这一点在德企专业人才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尤其重要。

 

关于校企合作创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本届研讨会中德双方重点分享了各自的成功案例。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与文化部官员穆勒迈尔和奥斯纳布吕应用科学大学外事处处长格林安格说,德国经验表明,校企合作创新创造的是各方“共赢”局面。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合作,可以获得很多资金支持,好的项目可以通过论文发表或项目获奖等方式提高高校声誉。此外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也可以使学生能参与真实世界的研发,帮助提高教学质量。企业则可以获得高校科研人才和技术基础设施的支持。最终当地社会会从新的科研成果及其经济效应中受益。

 

中国政府提出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怎么培养?本届研讨会表明,加强校企合作是一种有效办法。蔡敬民对记者说,中国地方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引入一个企业实际需要的案例,让学生学会利用现有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这个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非常重要。

此外,研讨会的案例研讨还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开展特色科研提供了启示。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校长刘宇陆在会上发言时指出,校企合作科研的项目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立项,这样校企合作科研的成果才能对当地发展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他还说,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也应与所在地区经济结构特点密切结合。这也决定了地方高校本身的办学特色。

自2008年起,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与文化部每年联合举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由中德双方高校轮流承办。今年的研讨会共有中国十多所地方高校和近10所欧洲应用型高校的代表参加。中国驻汉堡总领事孙从彬、安徽省教育厅代表周元和德国下萨克森州州政府代表到会致辞。

文字:新华社柏林记者冯玉婧 班玮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