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工厂搬进课堂——记化工系教授刘俊生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16-07-21浏览次数:4594

beat365官网化工系刘俊生教授入选2016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为便于大家学习交流,特将刘俊生教授事迹全文刊登如下:

把工厂搬进课堂

——记合肥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系教授刘俊生

他执着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创办了“化学工程师之家”,将“化工厂”搬进了课堂。他积极探索“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科研相结合”教学模式,将实验室向本科生全面开放。他担负起科技创新团队领军人物重任,将目光聚集于应用领域,一批批的科研项目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

“化学工程师之家是学生的家,也是我的家”

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从事与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相关的工作。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大学教师,刘俊生意识到,正如在水中才能成为游泳健将一样,只有在真实的化工企业环境中培养,才能让学生系统掌握化工工程师应具备的化工企业设计、建设和生产管理方法。但由于化工企业的特殊性,学生的企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为了构建真实的化工企业环境,让学生在其中得到更好的锻炼,2009年,在学校的支持下,他与有着同样化工企业工作背景的胡科研教授等同事们一起建起了占地140平方米的“化学工程师之家”,模拟企业生产场景和公司化运作模式,建立了完善的企业化管理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制度,将“化工厂”搬进了校园。

“化学工程师之家“建成后,当年便有400多名来自化工、粉体、无机非、经济、管理、生物工程等专业的学生加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化工系原主任邵国泉回忆说,“化学工程师之家”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开门,晚上12点多才关门。学生热情之高,出乎我们的想像。”

2010年,成立才一年的“化学工程师之家”首次组团出征“三井化学”杯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设计竞赛,便以赛区一等奖名次闯入全国总决赛并获得全国二等奖,是当时安徽省化工专业学生在该项赛事中获得的最高奖项。

在回忆这段往事时,刘俊生教授深有感触的说,当年创办“化学工程师之家” ,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一切从零开始,从场地环境到规划设计,从仪器设备到材料采购,大家起早贪黑,跑里跑外,白天有课就晚上加班,双休日也不休息。“化学工程师之家”建成后,从组织机构、运行管理到工艺流程,青年教师们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学生们脑子里更是一片空白。于是从现场管理、部门管理到工程设计和技术研发,4个中心28个部门,他们一个一个建,手把手地教。

2010年参加“三井化学”杯全国大赛,刘俊生作为指导教师,一个暑假都没休息,整天和参赛团队的学生一起,泡在 “化学工程师之家”,一个流程一个流程地讲解,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指导,有时吃住就在办公室。当时有人对他说,别的大学的教授们都在埋头做论文、争项目、拿大奖,你们却整天扎在学生堆里,围着不过百多平方米的“化工厂”打转转。一个大学教授,尽做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事,有啥意思。但刘俊生却回答到:“化学工程之家既然是学生的家,当然也就是我的家。看到这些未来的化学工程师们在这里一天天地成长,我很知足,很有成就感!

据统计,“化工工程师之家”自2010年以来,已培训了1000多名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银)奖7项,三等(铜)奖13项,单项奖1项。在“化工工程师之家”的影响下,学校电子爱好者协会、新方舟创意工作室、卓越计算机工程师俱乐部、容电小家电设计中心等一批校内学生创新实践平台以及60多个大学生科技社团相继成立,每年上万名的学生在平台上学习培训、开展科技竞赛,从而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无缝对接。2012年,“化工工程师之家”作为教学改革项目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生能否成才,我是第一责任人”

合肥学院的化工专业有着30多年中德合作共建的历史,同时又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刘俊生常对同事说:“这么好的专业,这么好的学生,孩子们成不了才,我们就是第一罪人。”

作为化工系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刘俊生常年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但对本科生的教学他从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从备课到课堂教学,从实验到实习实训,他都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他每年承担400多课时的本科教学任务,年年超工作量完成教学任务,年年在学生网上评教中被评为“优秀”。

为了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刘俊生教授围绕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思路,面向本科生开放实验室,探索以“学生能力培养与教师科研相接合”的教学模式。他在教学中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们真正体会到他们不仅是“参与”科研,而且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动者,是创新创业活动真正的“主人”,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2011年,由2006级和2009级本科生参与的刘俊生课题组研究成果发表在化学工程领域国际顶级刊物上。他指导的2013级研究生徐玉全的学习成果发表在国际固废协会(International Solid Waste Association)官方期刊上,这是该校研究生第一次在国际固废协会官方期刊发表SCI论文。

据统计,近7年中,他指导的本科生中有26篇本科毕业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有9名本科生申请9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4项获得授权,1项专利成果已转让生产企业。通过“第二课堂”科技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双创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学生们都感慨,报考合肥学院选对了。

对待优秀的学生他是如此厚爱,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是同样上心。“如果学生是你的孩子,学习遇到困难,你怎么办?”这是刘俊生常对同事们讲的一句话。

为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收集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他主动走访学生宿舍、与学生交流。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利用晚上时间为学生开“小灶”。2004级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王小虎,在同学眼中是“最懒的”,逃课成习惯,睡觉成自然,是典型的“问题学生”。对待这样的学生,刘俊生不离不弃,多次到学生宿舍与王小虎交流谈心,鼓励他参加自己的一些小实验、小课题,使他重新燃起了学习热情,成为班里一个“最勤奋”的学生。在刘俊生的引领下,王小虎一有空就主动到实验室做实验,实验室里他是走得最晚的一个。2007年第二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王小虎等同学的作品获得二等奖,毕业后,被浙江一家韩资企业录用。王小虎说:“除了我父母之外,刘老师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我跟着他不仅是学习专业,更是学习积极的人生态度。”

2007级化工工艺专业一位毕业生,大学期间有多门课补考,因为学业成绩差,就业比较困难。毕业时,这个农村学生情绪非常低落。刘俊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陪着他挨家跑企业,积极帮助他联系就业单位,最后这名学生被一家化工医药公司录用,学生和家长深受感动。2008级化工工艺专业学生王凯因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几次用人单位面试均未能通过。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刘俊生主动联系多家用人单位,详细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业和表现情况,最终这个腼腆的大男孩被一家科技公司录用。

对一些有考研志向的学生,他总是满怀热情指导帮助。他所指导的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了100%,不少学生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知名大学录取。2008届毕业生吴正,毕业后自主创业,创办了年销售额近千万元的商贸公司,他回忆说:“刘俊生老师是个热心肠,学生不管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在学生心目中,刘俊生老师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引路人,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好兄长。”

“科研工作既要追求卓越,也要紧接地气”

作为安徽省省级“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刘俊生特别注重教学科研梯队建设,积极培养青年教师,帮助他们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目前,他领导的团队中有1名年轻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并获安徽省教学名师称号,同时获得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名博士晋升为教授,1名年轻硕士晋升为副教授。他所负责的化工分离工程教学科研团队获“合肥学院优秀教学科研团队”称号。

作为科技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刘俊生具有十几年的企业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工程设计、新产品研发的工程经验。科研中他始终将目光聚集于应用领域,努力使科研工作与行业、企业需求对接互动,让项目在企业落地、生根、开花。

2008年,刘俊生申报的安徽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新型杂化荷电镶嵌膜的制备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立项资助。2010年刘俊生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杂化两性离子对膜设计、制备及脱除重金属离子机理研究”获得立项资助。

刘俊生教授紧跟学科前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不断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在杂化(材料)膜制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多条具有创新意义的荷电杂化(材料)膜制备新路线,研究成果获得了国际同行较好的评价,认为具有科学的原创性。2007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09年,获第三届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他的科研团队与多家企业开展了产学研合作,一批科研成果成功实现了转化。刘俊生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徐铜文教授回忆说:“刘俊生在读博期间,十分刻苦,非常执着,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通过努力,提前半年拿到了博士学位。”

刘俊生相信“天道酬勤”。几年来,他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7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撰写4部国际邀请专著的章节。他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重点基金1项)的研究工作,并主持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重大项目等课题的研究工作。他还是32种国际学术期刊以及国内学术期刊的审稿人。2009年,他被格鲁吉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邀请为基金项目国际评审专家,2011和2013年被格鲁吉亚绍塔鲁斯塔维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邀请为基金项目国际评审专家。同时,他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议人。(宣传部  人事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