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总有一些地区和学校,勇立教育改革前沿,以创新精神探索新鲜并具有示范效应的工作经验。在2017年度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评选中,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教授荣获重大教学成就奖。据悉,重大教学成就奖是安徽省首次进行评选,全省仅有两所高校摘得此项殊荣,彰显了合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内同类院校改革中的典型示范性作用以及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蔡敬民教授在国内提出“中国经济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命题,形成“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新型大学办学理念,系统构建“八个转变”应用型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合肥学院的实践在全国产生显著影响,教育部高教司指出:合肥学院的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教育部评估中心总结为“安徽现象,合肥模式”,是“国内同类型高校第一方阵的排头兵”。根据刘延东同志批示,教育部在全国推广该校改革成果。李克强总理宣布在合肥学院设立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进一步发挥在推动中国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的示范作用,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中所面临的瓶颈制约与体制障碍。
世纪之交,我国产生了“新大学运动”,快速集中地诞生了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截至2015年,已有新建本科院校678所,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5.6%。新建本科如何科学定位、内涵发展,事关我国高等教育强国战略顺利实施。为破解改革发展瓶颈,合肥学院主动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办学理念,先行先试,按照“系统设计、分步实施、项目推动”思路,积极探索从“新建本科”向“新型大学”转变目标、路径和方法。
2004年,学校在国内率先提出“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2005年,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系统改革,率先提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变“输入导向”为“输出导向”;课程建设变“学科导向”为“专业导向”,构建能力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实践教学引进“少台套、大循环”模式,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课堂进入人才培养方案,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业评价变末端考试为过程考核等。
十年改革,十年探索。从新建到新兴,从新兴到新型,合肥学院发展势头强劲,应用型大学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以来,合肥学院围绕地方需要调整专业,实现专业布局转型,深化专业内涵建设,一切围绕学生的培养配置资源,建立起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市场变化的专业调整与管理机制。
学校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增设机械电子工程等新专业,现有51个专业基本对接地方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满活力和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专业体系。学校通过创建动态调整机制,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优化专业结构。其中,调整力度最大的是当时招生最为火爆的英语专业,将原来每年招收1400个学生的规模,削减到现在的50人左右。在削减专业的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德语、日语、韩语、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物流管理、交通工程、能源化学与工程等专业。
不断打磨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增加“关键能力”“创业实践”模块,建立1.9万M2的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创客空间等,支持“创业实践”模块实施。优化专业模块。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将岗位能力转化为专业能力,确定能力对应的专业模块,在课程开发和构建中引入行业最新技术及规范,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整合。如机械工程系机械产品表达模块设置了13个实训子项目和3个综合实训项目,将模块实训项目穿插于理论教学之间,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加大对“传统”专业的“内涵”改造,建立“专业拓展模块”模块池,增加专业社会适应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科大讯飞共建嵌入式硬件拓展模块满足企业对该领域人才需求。该企业年均录取毕业生从专业改造前2人增至12人。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如工业设计专业实施项目教学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翻转课堂、在线教学,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CDIO改革,另有案例教学、PBL等教学方法改革。经过多年建设,学校各专业内涵得到显著增强,现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实施专业,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教育部批准的对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近年来,根据安徽省战略性新型产业发展需求,学校积极设置学科交叉专业,创办目录外专业——经济工程专业(已通过德国专业认证),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2018年,合肥学院批经济工程专业,作为国家首次设置的目录外新专业,全国仅合肥学院一所高校获批设置此专业。该专业在中德合作经济学(3+1)专业5年办学基础上新设,以“经济学+”作为基础,叠加房地产不动产、建筑等工程领域的课程体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学校办学资源,体现专业方向调整的动态化,实现人才培养与个人兴趣、特长相结合,形成人才培养、输送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该专业具有典型的学科交叉性,不仅涉及到经管类别的学科,也会涉及工程类别的学科,是当前常规经济类专业和工程类专业无法满足的。专业聚焦培养在经济和技术交叉领域中完成相关任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利用学校与德国等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培养能够在能源、环境等工程领域从事与经管工作的高端从业人员。
15年不断探索,学校坚守“应用型”定位,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与高等职业教育“同质同构”倾向,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出应用型大学是“科学为基础,应用为重点”新的高等教育类型。“需求导向”的专业结构、能力导向的课程体系、“双能型”师资队伍等改革成果紧密对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以“接地气”的改革魄力与实践成果贯彻了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丰富了高校“新工科”内涵建设。近5年,学生获省级以上奖2403项,其中国家奖779项。如第20、21届RoboCup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第7、第6名,第十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第一名)等。获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1991项,全国普通本科类高校团学创业教育45强。学校文、理科招生投档线由2010年全省二本第5、8位,升至2015、2016年第1位。2017年主体进入一本招生,文、理科高出一本线11、9分。就业率居全省前列,2017届为98.20%,位列全省第一。企业评价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离不开”,被誉为合肥市“工程师的摇篮”。
合肥学院理念和经验获得同类高校普遍认同,改革实践获得社会高度关注。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近百次报道。2014年,学校《突破学科定势 构建模块化课程 重构能力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课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填补了安徽省属高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空白。2016年,学校获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中国教育报》头版以“一所地方高校的转型突围”“安徽:高校“应用”之道越走越宽”“安徽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从自发到自为”等文章接连介绍了学校建设应用型大学经验。2017年,学校成为全国百所“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单位之一、国家高等教育智库联盟成员单位、国家新工科教育与研究成员单位和全球中小企业联盟战略合作伙伴,掀开发展新篇章。
(宣传部 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