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在德国工程师“摇篮”里思考工程师培养
发布时间: 2013-12-12 浏览次数: 110

 

 

    新华网柏林12月7日电(记者 冯玉婧)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应用型高教机构,被称为德国产业一线工程师的摇篮,也有人说它是战后德国经济奇迹以及实体经济长盛不衰的一台发动机。近日,第六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在德国下萨克森州的奥斯纳布吕市举行。来自中国的应用型高校实践者与德国同行面对面切磋,调研和借鉴德国经验。
    “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并不是稍差一些的大学,而是德国高校体系中自成一体的一个支柱,”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教授拉克纳在研讨会上说。德国的应用科学大学学位与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学位等值,其授课以应用为导向。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的管理学教授舒勒是该校与中国合肥学院合办的中德合作物流专业项目的主任。经常往返于中德之间的他谈到中德教育差异时说,他感觉中国方式一般是老师教学生记,而他参与的这个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正在尝试以德国工程师的培养法,加强学生创新性地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德国施特拉尔松德应用科学大学校长赫恩兼任合肥德国应用科学学院德方院长,他也认为中国的工程师培养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学生不需要成为能背完厚厚书本的“百事通”。赫恩说:“虽然转变中国学生养成多年的学习习惯有难度,但值得一试。”
    总体而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强调与实践紧密结合,学生无论课堂学习还是实习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讲课教授也必须有在德国产业界工作至少三至五年的实战经验。舒勒还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往往会与德国公司建立网络关系,以利于学生日后实习以及教授的知识更新,这也体现了应用科学大学与经济界合作紧密这一特质。
    中国合肥学院党委书记蔡敬民说,中国现在缺工程师和生产一线管理人员。合肥学院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单位之一,已在如何发展应用型高等教育的道路上探索了多年。他强调,由于社会环境不同,中国不一定照搬德国模式,但是可以提炼德国经验的要素,比如可以要求教授去企业挂职来积累更多实践经验。
    蔡敬民还表示,学院要借鉴德国的模块化教学经验,进行以能力为导向的改革,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就对应获取一种能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是地方性,简言之是学生来自学校所在地,学校的教研也主要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蔡敬民也说,与地方企业的成功合作是推动合肥学院近年来应用型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
    应用科学大学的传统使德国高校避免了同质化的问题。据德国经济研究所2013年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冬季学期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入学人数近83万,接近综合性大学入学人数的一半。来自安徽省教育厅的储常连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教育界要探索有别于传统大学的新路,学术型高校和应用型高校都是社会需要的。
    自2008年起,安徽省教育厅和德国下萨克森州科学与文化部每年联合举办“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由中德双方高校轮流承办。今年的研讨会共聚集了中国十多所应用型高校和12所欧洲应用科学大学的代表,在12日至日期间双方代表通过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