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分论坛、校长论坛精彩纷呈
相隔7个时区,中德两国专家相聚“云端”。北京时间12月1日晚,第十三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讨会精彩继续,三个分论坛线上线下同时进行。
第一分论坛主题为智慧教育的发展与实践,由湖南工程学院副校长罗毅平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教授陈洪捷,萨克森职业学院校长、德累斯顿学院院长安德烈亚斯·汉塞尔教授,合肥学院副校长陈秀,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教授亨德里克·拉克勒进行专题报告。
陈洪捷就《应用型高校与博士生的培养:德国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路径选择》展开报告。报告从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趋势,博士授予权的问题和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陈洪捷主要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经验出发预测了应用科学大学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应用科学大学崛起的有利因素和关键因素。
安德烈亚斯·汉塞尔以《明天如何成为昨天:关于疫情下建立在线学习的报告》为题作了报告。他从萨克森州涉及高校的战略性文件、高等教育的目标设置等方面介绍了疫情前德国高等教育的情况和德国应用型大学在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具体的举措。他认为,线下教学、辅以线上,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陈秀以《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积极迎接“新教育形态”:合肥学院线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为题作报告。她从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新形态、疫情期间合肥学院线上教学实践回顾、未来探索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新思路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汇报。陈秀提到“金课”和“一流课程”两个关键词,展示了疫情防控背景下在线教育教学的工作思路,总结了疫情期间合肥学院线上教学六大创新做法。
亨德里克·拉克勒以《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有机融合——以新建的汉堡职业大学为例》为主题,指出了学术和职业教育融合的新模式,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报告过程中,亨德里克·拉克勒具体介绍了汉堡职业大学的运行机制,并指出一体化教育培训模式会成为双元制大学教育机制的有力补充。
报告结束后,罗毅平总结并感谢四位教授的精彩发言,也感谢合肥学院提供了这个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为推动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实践。
第二分论坛主题为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滁州学院副校长李庆宏教授主持。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米夏埃尔·舒勒教授、常熟理工学院顾永安教授、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托马斯·霍夫曼教授和中国电科集团南京五十五所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校企合作中心总经理、山东省产业教授许建军分别进行专题报告。
米夏埃尔·舒勒作《合肥学院-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一带一路”合作》报告。他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德合作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坚定了开展中德合作物流专业教学项目的信心。该项目不仅传播了各国文化,也带动了经济上的发展,希望进一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随后他通过一段视频展现了参与此项目学生的历程与体会。
顾永安基于产教融合实验项目高校的巡查调研与思考,畅谈“如何推进产业学院在高校落地生根”。产业教育的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他指出一系列产业学院在实施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法,提出不仅要探索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更要聚焦产学研合作与产教、科教融合,打造高素质新型师资队伍,使产业教育在高校落地生根。
托马斯·霍夫曼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中德合作硕士专业建设中与企业的融合》为题作报告。他表示,学校应采用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中德合作硕士专业建设项目中,不仅要开设相关研讨课,同时也与企业合作开展研发项目。企业对实践技能的高要求间接推动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技术培养,以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许建军作《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专题报告。他表示产业学院的建设离不开科技的进步,首要任务是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业为要和坚持创新发展。他表示工匠工坊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引企入教”,以工坊为载体,将真实工作场景和商业项目引入课堂,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
报告结束后,李庆宏作会议总结。他表示产教融合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兴起的迫切需求,是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应有之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在坚持产教融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产教融合贵在实践,各个高校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进行模式创新,使产教融合结出累累硕果,为应用型高校的自身发展贡献力量,也为建设创新性国家、高等教育强国不断努力。
校长论坛的主题是智慧教育、产教融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安徽大学党委书记蔡敬民、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庆亮、无锡太湖学院副校长孙玉坤、池州学院校长柳友荣、龙岩学院副校长邹卫东、蚌埠学院校长丁明等四十一所高校的领导受邀参加。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许继荣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张庆亮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从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他指出,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高等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安徽师范大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深度融合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三个“一体化”主张,形成开放式、个性化、多样化的新型教学模式,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完善的新时代君子人格。
孙玉坤表示,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必须坚持地方性、实施模块化、加强协同性、强化产业链、推进国际化五位一体。他以无锡太湖学院加强国际化合作为例,分享了该校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师生国际化视野等重要举措。他强调,推进国际化是应用型大学的提升路径,也是应用型大学加快发展的重要手段。
柳友荣从价值约束与需求约束的平衡方面分析产业学院的发展。他强调,产业学院在资源整合、专业集群、打造行业学校的利益共同体、权力的分持与权利对等以及提升一流学科与专业发展能力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同时,建设产业学院也不能忽略管理权限的过度分化,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及办学资源的过度分化、高等教育“大而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邹卫东围绕“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个关键词对协同育人机制进行了阐释。邹卫东表示,龙岩学院致力于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区域产业发展急需应用型人才,下一步学校将努力加强与区域内大中专院校的合作,深化区域内“龙岩学院+1所大专院校+1所中职院校”的“1+1+1”的办学联盟,与区域中高职学校实现一体化发展。
丁明围绕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等话题发表了看法。他强调,高等教育要想取得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应广泛面向社会与企业。目前产教融合在实践方面仍存在体制与机制不够创新,组织与机构缺少复合型管理人才等问题。在新时代新格局下,高校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紧跟社会和产业需求,开拓产教融合新方式,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合作共赢、坚持面向未来、坚持多元特色发展之路。
交流研讨环节,蔡敬民就当前形势下各高校如何转型发展提出了观点。他认为,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应与企业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开放是前提,通过开放,与外界融合发展,高校可以引入新的发展理念。改革是关键,各高校应改变固定的思维方式,攻克改革难点,跳出框住自身的圈,与外界进行交流,高校也可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蔡敬民说道。
分论坛结束后,罗毅平、李庆宏和许继荣作总结发言。大家一致认为,各个高校要努力实现产教之间、校企之间向命运共同体转变,提高自身基础能力和服务水平,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和学科专业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专业共建、师资互建、机制创新和资源互补,为培养新时代应用型高素质人才而不断努力,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而不懈努力。
闭幕仪式由王其东主持。他表示,受疫情影响,本次研讨会区别于以往任何一场,通过现场连线方式与德国专家相聚“云端”,学者们的发言情真意切,报告求真务实。研讨会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为应用型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动了中德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宣传部 解雅婕 程敏)